粽有情 粽有意——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举办 “迎端午 扬传统”活动

时间:2017-05-26 栏目:动态新闻 点击: 2120 次

编辑:科研规划办

        “过端午,家家户户包粽子”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而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时常忘记传统技艺,过端午“买粽子”取代了“包粽子”。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5月25日上午,我院工会举办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之“粽有情 粽有意——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迎端午 扬传统”活动。

我院迎端午活动

我院迎端午活动

    
    活动上,科研规划办徐洋副主任向大家讲解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从端午节的由来到“赛龙舟”、“佩香囊”、“插艾叶”、“饮雄黄酒”及各地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并详细讲解了粽子的源流和南北饮食习惯差异,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端午的文化。
 

  

我院迎端午活动

        随后,在我院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纷纷开始学习包粽子,原本不会包粽子的职工们学会了折粽子叶、塞粽子馅、成功包出一个个五花八门、各不相像的粽子,粽叶的清香沁人心脾,与传统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如夏日的一道清凉让大家倍感清新。包粽子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以后会更多地学习传统文化和技艺,不让老祖宗的宝贝们失传。

我院迎端午活动

我院迎端午活动

我院迎端午活动

我院迎端午活动

我院迎端午活动

 
 
 

延伸阅读:

端午节的时间和起源:每年农历五月,又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殉国明志,演变成中国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近几年,“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赛龙舟:端午节的习俗,也是汉族在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的南方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

佩香囊:小孩带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古代服饰习俗。香囊,亦称“容臭”。俗称“香袋”。青少年男女佩戴于身,取其芬芳,并作为装饰。起源甚古老,直用至清代。亦有系于麻帐。

插艾叶:在端午节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悬艾亦名“插艾”。以艾草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以起到辟邪祈福的作用。

饮雄黄酒: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虫豸不叮。

山东各地端午节习俗:邹平县: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给儿童缠五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端午食粽: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声明: 转载请保留链接: 粽有情 粽有意——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举办 “迎端午 扬传统”活动 http://www.sdysyjy.com/info.aspx?ai_id=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