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06 栏目:动态新闻 点击: 5099 次
编辑:科研规划办
2017年8月29日,文化部非遗司以专题简报的形式在全国宣传推广我院首创的“三位一体”濒危剧种保护传承模式,这是对我院创立该模式的高度肯定。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自建院以来,秉承“高点定位、创新发展、科学布局、人才强院”的理念,关注现实需求,服务中心工作,一直努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促进艺术精品创作,拓宽艺术学科建设。我院将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科研成果转化作为立院之本,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学术服务社会”,从以往单一学科的艺术研究,逐步扩展为围绕全省文化中心工作,全面开展各个领域的艺术创新,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艺术研究、艺术创作为工作重心,以培养人才为关键,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以成果应用为拓展”的发展思路和“强化艺术研究,繁荣艺术创作,关注现实需求,服务文化建设”的职能定位。
此次获得文化部肯定的地方濒危戏曲“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创新,是我院“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院自建院之初即一直坚持的重点工程。三年来,这一项目有力推动了山东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为艺术科研院所与基层文化部门的合作创造了典型模板,收获了丰硕的社会效益。
此次文化部在《非遗信息摘报》中提到:“地方戏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2014年,在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统一部署下,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在实施重点文化智库项目“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中,首创了“三位一体”的濒危剧种保护传承模式,开展濒危地方戏曲的抢救工作,对多个地方戏剧种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护,使濒临消失的地方戏重新呈现在舞台之上。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让濒危剧种以鲜活生动的形式贴近群众,通过与地方政府、地方院团的合作,带动地方政府对于文化工作、艺术院团的重视和支持,让当地政府真切感受到文化软实力的巨大影响。与临沂大学合作,初步建立山东民间文艺资源信息系统,提升山东省民间文艺文化资源在信息化时代的呈现、保护和管理水平,使民间文艺资源立体化、生活化、时空化。艺术科研脱离于艺术实践则无生命,艺术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则无深度,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三位一体’濒危地方戏保护模式,将艺术科研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学术与实践结合,学术指导实践、实践推动学术的良性循环。这套模式成功整合了学术资源与艺术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术研究更为深入地服务于艺术实践,是山东地方戏曲保护的重要经验。”
简报详细介绍了我院“三位一体”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
2014年,在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下,我院在实施重点文化智库项目“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中,首创了“三位一体”的濒危剧种保护传承模式。所谓“三位一体”,即:恢复一部濒危剧种代表性剧目、拍摄一部反映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工作的大型文化纪录片、形成一部地方戏曲研究理论成果集。通过“三位一体”濒危剧种保护传承模式,我院对多个地方戏剧种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保护,使濒临消失的地方戏重获生机。
2014年,我院与菏泽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签署协议,展开“拯救濒危剧种大弦子戏”项目。整理、复排了大弦子戏传统剧目《两架山》,该剧目在菏泽成功首演之后,应邀参加香港“中国戏曲节2016”,在香港大会堂剧院上演。同时,大弦子戏纪录片《扯不断的大弦子》在山东卫视播出,《拯救濒危剧种大弦子戏成果集》结集出版。
《两架山》剧照
《两架山》赴香港参演
纪录片《扯不断的大弦子》
《拯救濒危剧种大弦子戏成果集》
2016年,我院再次以“三位一体”模式对山东濒危地方戏曲剧种蛤蟆嗡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大型蛤蟆嗡戏曲《武训舍情》在聊城成功首演,纪录片《难割舍的蛤蟆嗡》在山东广播电视台播出,相关成果集也已经完成出版。
《武训舍情》剧照
纪录片《难割舍的蛤蟆嗡》
《山东濒危地方戏曲剧种——蛤蟆嗡研究》
下一步,我院将以此次文化部专题简报推广为契机,继续以“三位一体”的保护传承模式完成对山东地方戏曲两夹弦、聊斋俚曲、五音戏、柳琴戏等项目的抢救保护,通过艺术科研与艺术实践强有力的结合,打造精品剧目,形成兼具科研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同时,创新并完善保护传承模式,进一步提升濒危地方戏曲剧种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三位一体”濒危剧种保护再出发
声明: 转载请保留链接: 我院首创“三位一体”濒危剧种保护传承模式获文化部高度肯定 http://www.sdysyjy.com/info.aspx?ai_id=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