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28 栏目:动态新闻 点击: 1877 次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2019年度报告公开
一、法人登记事项
证书号:137000000515
单位名称:山东省艺术研究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承担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理论研究工作;收集、整理、保存全省珍贵的文化艺术图文声像档案资料;参与组织全省重大文化艺术研究项目,指导全省重点剧目创作、排演。
住所:济南市山大北路27-2号
法定代表人:张积强
经费来源:财政拨款
开办资金(万元):262(万元)
举办单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二、人员编制
上年末:55;本年度:55
三、从业人数
上年末:49;本年度:47
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执行情况
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
五、业务开展情况
2019年,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最新指示精神和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和厅中心工作,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加强艺术科研、实践转化和文旅融合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加强基层党建,以党建促进单位工作创新发展
2019年,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意识形态工作为核心,带动各项工作向前推进。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落实“两个维护”。严格执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定期开展集体学习研讨。领导班子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二是高质量完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2019年,两家单位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对活动进行全面部署,以总支为核心、以各支部为重点,扎实推进主题教育活动。在学习中,注重结合业务调研,对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制定整改措施,确保艺术科研和文艺创作事业有序发展。还通过院官方网站、微信工作群等媒介及时宣传相关活动精神和工作开展情况,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专题指导,组织引导科研人员有效开展课题调研,全面完成了各项活动计划。
三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和领导班子建设方面。领导班子自觉加强团结协作,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办事规范、程序健全。不断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党建科学化水平,真抓实干,实践在先,做到了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
四是在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切实落实“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按照干部管理监督有关规定和落实年轻干部配备比例要求严格执行,推进年轻干部选育管用。严格党内生活,配齐配强专职党务干部,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年内,领导班子成员均开设了专题党课,党员到课率超过80%。
五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集中学习、知识竞赛等。在推进“互联网+党建”工作中,活用“学习强国”和“灯塔-党建在线”平台;组织全体职工到济南战役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鲁中监狱等参观学习,观看电影《喜盈代村》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
六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方面,领导班子自觉遵守中央、省委有关廉洁勤政的各项规定,认真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教育,严格实行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加强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无违法违纪现象。
二、围绕中心工作,着力推进艺术科研
一是优势学科“戏剧研究”、“文艺学”和“曲艺学”继续保有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三五”重点学科称号;“舞台科技”重点实验室继续保有全省首批11个文化类重点实验室称号。
二是目前在研的2项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即将于2019年底前完成结项;年内已经完成了3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一般项目结项工作和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结项工作。此外,我院与其他单位合作立项的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山东卷)”在年内稳步推进,完成了项目前期资料收集工作并征求国内、省内重点专家意见。年度科研项目结项质量、结项数量均取得突破。
三是出版《山东梆子传统剧目集》(第六卷、第七卷)、《龙城遗响古琴资料专辑》等理论专著;科研人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等累计30余万字;省文化和旅游厅“大师引进工程”项目——“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青年学者理论文集”首部专著《元杂剧美学研究》年内已经完成写作任务,即将出版发行。
三、着力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濒危剧种保护
2019年,我院继续实施“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完成了濒危剧种“三位一体”保护模式的第三个项目——菏泽定陶区两夹弦的后续保护工程,正式出版成果集。
与此同时,年内启动了济宁金乡县四平调“三位一体”保护项目。目前,四平调大型剧目《鸡黍之约》已完成创排,预计近期将完成首演;理论组和纪录片组也已完成前期资料采集、田野调查,进入实质拍摄阶段,项目总体稳步推进。
12月15日,我院又与临朐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在临朐建立基地,签约周姑戏“三位一体”保护工程。这标志着我院“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在2019年实现了三个不同剧种的保护工作同步推进、接续实施的良好循环。
四、突出艺术实践作用,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依托省文旅厅“大师引进工程”,2019年,两家单位继续推出“舞易华风”三部曲之舞剧《易·行》,以院属“一念舞坊”工作室为核心,邀请到意大利和英国艺术家共同参与,继续以《周易》为主题创作舞剧作品。该项目从2019年春天起启动,8月完成创作,年内完成演出,历时一年。项目于年内完成后,先期入选中演院线“一带一路国家剧院联盟”,于2019年10月底先后出访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两国,获得良好反响。特别是在中匈建交七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舞剧《易·行》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为这一历史时刻铭刻记忆。11月15日,《易·行》又在山东省会大剧院完成国内首演,并获得圆满成功。
近年来,科研成果转化系列舞剧作品已形成品牌效应。在2019年颁发的第十一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中,前期舞剧作品《棂·花姑子》获舞蹈类二等奖。
五、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用科研成果转化舞台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与龙口市吕剧团联合创作抗日题材大型现代吕剧《突围》。该剧于2019年5月18日在龙口市完成“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献礼”专场汇报演出,烟台市有关部门领导、龙口全体市级领导等400余人观看了演出。随后,吕剧《突围》又先后赴济南省会大剧院、烟台保利剧院、东营雪莲剧院、潍坊昌邑剧院、山东管理学院等地巡回演出,成为全省备受瞩目的地方戏剧作品。
二是联合东营雪莲剧院创作了儿童剧《一船星光梦》。该剧通过儿童的视角,反映了黄河滩区搬迁过程中,滩区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该剧由青年主创人员担任编剧和导演,独立执导完成。在第十三届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评选中,《一船星光梦》入选,成为获选的唯一一部儿童剧作品。
三是完成中韩合作双语话剧《春香满客栈》创排工作。该剧由是与韩国戏剧导演家协会战略合作的年度项目,延续了由青年主创力量和韩国青年艺术家合作完成的合作模式,是5年内推出的第5部中韩合作话剧作品。在前不久举办的2019韩国·中国山东文化年闭幕式暨山东省文化旅游推介会活动中,战略合作伙伴、同时也是本剧的支持单位——韩国戏剧导演家协会作为中韩文化合作的代表,成为单位开创的中韩双语话剧的合作模式的最佳代言人。
四是派出主创团队,与临沂大学合作,打造大型舞台剧《初心》,成为临沂大学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舞台艺术作品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重点党课;派出主创团队参与创作的现代柳琴戏《福大妮和山杠子》于今年11月29日在临沂首演。该剧由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创作演出,省艺术研究院和省戏剧创作室派出编剧、导演、舞美、服装、灯光在内的主创力量参与创作;此外,依托基地建设,两家单位在2019年还派出主创团队,参与了省内专业艺术院团推出的舞剧《渊子崖》、大型山东梆子现代戏《泰山挑山工》、儿童剧《梦回三迁路》等舞台剧目创作和展演任务,充分发挥了省级艺术科研单位的引领作用。
五是承办山东元宵戏曲晚会。今年2月18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我院承办的“姹紫嫣红满园春——2019山东元宵戏曲晚会”在山东剧院上演,我省十三个剧种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同台献艺,展现了齐鲁梨园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继往开来、繁花盛锦的局面。
六、挖掘艺术保护新路径,做好非遗传承与发展
一是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寻求非遗展示新手段。联合著名互联网企业腾讯公司,共同发起《自由幻想》手游“八仙非遗守护计划”;在第3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我院与腾讯公司共同推出大型风筝矩阵,将山东传统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科技展示端。
二是做好各项非遗活动。在莘县开展了以“‘到人民中间去’山东文艺志愿者慰问演出”为主体的“庆祝2019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相关活动;主办了“国礼重器,龙城遗响——古琴文化展”暨“龙城遗响——茅毅古琴独奏专辑发布会”、“庆祝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德音雅乐演奏会”等活动。2019年,我院“三位一体”非遗保护模式获评“2018年全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
此外,我院还在每年非遗日期间举办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省内近十家高校和文化机构成立非遗传承基地,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提升机构建设格局,增强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
一是开创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扩大山东文化跨国际(地区)影响力。6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贝尔格莱德多重旋律”国际论坛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我院派出代表作为论坛邀请的四位国际与会专家之一,代表我国参会。“贝尔格莱德多重旋律”国际论坛由塞尔维亚文化与媒体部主办,是当今世界文化学者、艺术家的盛会。这是该论坛首次邀请中国戏剧家参会,也是第三届“贝尔格莱德多重旋律”国际论坛唯一一位中国代表。5月27日,“情系齐鲁—两岸文化和旅游联谊行”台湾文化代表团艺术组到访我院城市艺术空间,并举行“海峡两岸艺术交流座谈会”,两岸文化艺术同仁之间搭建起了交流的平台,达到了弘扬齐鲁文化,增进文化共识的目的。
二是活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城市艺术空间”,拓展我院社会职能,提升影响力。2019年以来,我院联合省直有关部门、驻地街道、文化机构等,先后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迎新春书画展”、“中国梦,劳动美——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书画展”、“文旅携手书画同行”书画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七一书画展”等特色展览12个,接待观众3000余名;联合山东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栏目,拍摄制作《非遗迎新年》活动,在春节期间连续播出,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八、拓宽艺术科研职能作用,承担更多社会职责
2019年,还完成了国家艺术基金山东省2019年度申报工作和2020年度资助申报工作集中培训活动,再次实现了国家艺术基金申报项目的全覆盖;在莘县、山东交通学院、济南市青少年宫等建立非遗传承研究基地,夯实了基地建设“省市县乡村”的完整链条和基地“细胞化”管理工作;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举办了2019山东省现代灯光设计创作高级研修班、山东省第二届舞美行业峰会,先后有十余人次分别参加了全国艺术研究院所科研骨干培训班、2019年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高级研修班等国内重点研究培训计划;策划、组织了院内的多项业务交流和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的理论水平;组织 《大羽华裳》参加了由省政府主办的山东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持续做好《人文天下·戏剧丛刊》年度6期刊物的编辑出版、艺术档案管理和文明创建工作。目前,我院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工作已通过省直机关工委现场考核,业已公示。
2019年,我院的舞剧《棂·花姑子》获得第十一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舞蹈类二等奖(山东省政府奖);主创人员创作的儿童剧《一船星光梦》获得山东省第十三届“文艺精品工程”奖;院属非遗传承人共有4个项目入选2019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中国文化报》分别于2019年1月7日和6月17日专题报道我院经验做法;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方面,与韩国戏剧导演家协会续签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夯实了单位与韩国文化艺术界更为深刻的文化交流。
总体来说,2019年,省艺术研究院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自觉肩负起新形势下文化艺术科研的使命任务,持续加强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绩效指标。2020年,将乘势而上,努力践行文化自信,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推动艺术科研创新和艺术创作繁荣不断前进。
六、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名称及有效期
本单位业务范围未涉及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事项。
七、资产损益情况
2019年度,本年度收入1619.53元,其中财政收入1618.81万元,本年度支出1624.75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1266.17万元,我单位本年度净资产为119.65万元,与去年相比,减少了22.69万元。
八、绩效和受奖惩情况
本院获山东省省级精神文明单位荣誉;全员年度考核合格,按照有关规定发放了精神文明奖励和绩效工资等,同时对年度考核优秀的人员进行了表彰奖励。
九、接受捐赠资助及其使用情况
无
十、涉及诉讼情况
无
十一、社会举报投诉情况
无
十二、登记管理信息公开情况
已按规定进行了登记信息公开备案。
十三、其他情况
无
声明: 转载请保留链接: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2019年度报告公开 http://www.sdysyjy.com/info.aspx?ai_id=1600